“上岸”之后怎么办?保研成功之后的一些思考

中国青年报 2022-10-12 00:00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“上岸”,这个本意为“舍舟登陆”的词语,如今成了网络热词。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,“上岸”帖多达400万条,你能看到年轻人正用它来描述越来越多种生活事项:抢约九价HPV疫苗上岸、戒赌还债上岸、甚至是恋爱相亲上岸。

当然,提到“上岸”最多的还是考公、考研、考证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么说一是因公务员考试而起,走出体制经商为“下海”,考公进入体制便是“上岸”;另一种说法是,备考或考前的生活如溺深渊,考上了才算脱离苦海。

两周前,我保研成功,取得一个非常满意的结果。朋友圈里,录取结果刷了屏,准研究生们致谢、诉说一路走来的艰难、道出对未来的憧憬、为还在准备考研的同学加油打气,好友点赞、评论祝贺、沾沾喜气。

这一刻,我才领悟到,“上岸”是一个多么形象而微妙的指代:你达成了一个重要目标,这是你人生中的高光时刻,你高站在岸上,与过去的自己和仍在苦海中的人作别,像是跃上了一个更高的阶层。

得知消息后,我母亲说:“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读研一下敲定了。”的确如此,读研、编制云云,好像有魔力,无数人趋之若鹜,一股脑扎进水中,拼了命也要游上那个彼岸。

可是,上岸后才想起,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上岸?岸上迎接你的到底是什么?上岸是我们生活的必选吗?一系列问题,我还没有找到答案。

在准备保研的半年里,我曾无数次犹豫,读研这个选择是否必要?它的意义是什么?我得到和失去什么?而带着这些疑惑向他人求解,你会发现,几乎没人会给你明确的“不要读研”的建议。

甲晓之以理:多少人挤破头想要这一纸文凭,跟着多数人的选择,总没错!

考研人数年年新高,每年都是“史上最难一年”,二战三战大有人在。前日不少媒体报道“逆向考研”,一些考生报考的研究生院校排名低于本科院校,保研中同样存在这个现象。前往更好的学校和专业深造或许已没那么重要,获得一个研究生文凭才是当务之急。

乙诱之以利:研究生文凭意味着什么?就业市场中更多的机会、更广的选择!

丙动之以情:就算抛开那些功利性的东西不谈,勤勤恳恳3年赢来的一个资格,你真舍得放弃吗?

多少人将本该自由探索的大学过成了埋头苦读的高中。绩点成为绝对的王,在它治下,学生分成三六九等,每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毕业去向。刷绩点应运而生,大学里总有那么几门学生间代代相传的“水课”和“雷课”——通往高绩点之捷径与泥泞。

光追求高绩点还不够,只要你志在保研,你一定要将规则条款奉为通关攻略,把外语水平、论文竞赛、荣誉称号、实习实践当成过关任务,刷个遍,再转换对应的分数加起来,细细算着你的排名位次能到百分之几,能申请到哪个层次的学校。

“读个研吧,总没坏处!”终于,你被说服了,将那些犹豫和疑惑,抛之脑后。

面对共同的焦虑和不安,我们都在渴望寻找最优解,不敢冒风险走弯路,不敢付出代价探索试错,沿着已经反复得到肯定的道路走是最稳定可靠的。“上岸”就这样被推上神坛。

而一旦将上岸奉为人生信条,当作唯一的正确观和目标,你就真正陷入到魔咒中,生活进入“西西弗斯式”的体验。你本以为,上岸后的人生,必定一帆风顺。而到了岸上后你发现,岸的后面还有无数个岸,升职、加薪、结婚、生子、学区房……你要再一次次入水,一次次争取登陆。

到头来,“上岸”不过是也许能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的选择和方式中的一种罢了。如何建立起如学者项飙所说的自我的自主性、大后方,去对抗焦虑,体验生命,才是永恒的课题。

安越洋